汉江大阻击:当年被围困的杂牌国军竟成20万志愿军救星

汉江大阻击:当年被围困的杂牌国军竟成20万志愿军救星

时间: 2025-03-13 21:47:00 |   作者: 防伪追溯系统

产品说明

  谁也想不到,一支曾经被包围到快崩溃的部队,后来居然成为20万志愿军的救星。

  曾泽生率滇军六十军起义,是解放战争史上一段佳话。起义部队以军的完整建制,参与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不过这个六十军起初打的并不是很顺心,抗美援朝战争中前三次战役虽说都参加了,却打的不出彩,与三十八、三十九军等头顶主力相比差距明显。

  作为军起义过来的部队,自曾泽生以下,官兵人人无不欲改变旧面貌,但打不好仗一切都难说。曾泽生一度背上很大压力,曾自暴自弃地说,让我到三十八军去当伙夫。

  入朝各军打不好的多的是,彭总曾经当面骂的一位兵团副司令和军长抬不起头,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为什么曾泽生就压力这么大呢?

  曾泽生六十军是滇军主力军,滇系势力远远不如桂系和川军,兵少力薄,长期处于国军嫡系与杂牌鄙视链中的最底端。

  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六十军自然而然形成了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心态,打仗出力向前,用实绩验证自己不比别人差。不过这都是一厢情愿。

  1946年4月曾泽生率部到东北后,本来劲头挺大,结果一到东北就被处处算计,六十军三个师,分别受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新一军和新六军指挥,曾泽生只能指挥军直属队和一个工兵连,曾泽生愤愤不平地说,成了“空军”司令。184师在海城被围攻,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和杜聿明、廖耀湘有矛盾,拖延不救,潘朔端最终率184师起义,曾泽生就是从184师起的家,此事对他本人和六十军其他部队打击都非常大。

  长春之围,六十军是后娘养的,粮食接济不上,兵员也无从补充,曾泽生受尽了中央军和东北坐地虎的欺负,起义前夕蒋介石还命令六十军一定要突围,士兵们长期吃不饱饭,走路都成问题,还突什么围。

  东北野战军接受曾泽生六十军投降后,给予极大优待,除将番号改为五十军,给部队派了政委和政工干部,其他基本没有做太大改动,曾泽生和他的几个亲信师长、绝大部分团长,都维持不变。

  从长春撤出来之后,五十军移驻吉林九台进行休整补充。东北野战军把曾泽生原来指挥的三个师和直属队全都归还到原建制序列,曾泽生进东北打了三年仗,居然直到起义了才能真正指挥自己的部队,这也是咄咄怪事。

  东野也很贴心,派去的政委徐文烈就是云南籍,与曾泽生很谈的来,工作配合也很默契。

  1950年10月24日、25日两天时间,五十军迅速开到丹东、辑安(今集安市),然后与兄弟部队一起秘密进入朝鲜。

  五十军当年跟日本鬼子干过,打的不丢人。解放战争中亦曾在东北坚守吉林城,令东北民主联军久攻不克,蒋军方面誉之为“吉林大捷”。此战大捷虽然称不上,但至少是旗鼓相当,比同时期军其他部队打的要好。

  但五十军仍然心怀耿耿,力图打一场和其他部队一样甚至超越之的战役,以证明滇人能战。

  现在机会来了。然而一上朝鲜战场,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美军,五十军在前两次战役中发挥的很一般,与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二军这些四野王牌比可以说相去甚远。

  曾泽生忧愤不止,口吐怨言,说我这个五十军军长不干了,情愿到三十八军当一名炊事员。

  其实曾军长完全没必要这样,无论是四野首长还是彭总,都很照顾曾泽生。曾泽生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之前下川东作战时就已经十分难受,正常行军走路都十分艰难。起初,四野首长不打算让曾泽生入朝,让他继续治病,但曾泽生找到谭政几次主动请战,这才得以入朝作战。

  抗美援朝前两次战役,主打的节奏是突然、迅猛、进攻。这正是四野几支王牌部队的特长,而非五十军的特点,所以云山遭遇战、第二次战役等激烈的战斗,三十八军等部队打的很漂亮,而五十军表现平平。

  直到第三次战役,五十军才把握机会,歼灭了英军奥斯特来复枪团所属的一个营,及其第八骑兵坦克直属中队,击毁和缴获坦克31辆,装甲车和汽车24辆。战果还算可以,受到志司的表扬。

  但五十军整体表现仍然弱于其他主力部队的情况并未改变,直到第四次战役突然打响,志愿军遭到一次未曾预料到的危机,五十军才得以站到风口浪尖,抓住了验证自己的好机会。

  志愿军前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熟悉战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自第四次战役开始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再也没取得像前三次战役一样的大胜,敌我进入相持和均势,志愿军再也无法动辄包围美军重兵集团,再无无法动辄狂飙突进上百公里。

  这种现象的最终的原因,就是以李奇微为代表的美军高级指挥官改变了作战指挥原则。此前麦克阿瑟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地向前推进,直到能到达由后勤供应能力制约的那条力量平衡线为止。

  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思路拿来打菜鸡自然很有效果,若不是志愿军出手,北朝估计要亡国。但一旦遇到拥成熟且独立于西方军事体系的中国,麦克阿瑟这种只顾迅猛不顾周全的策略,迅速暴露出孤军冒进、侧翼漏风、前后断线的巨大缺陷,志愿军前三次战役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战术屡屡得手,就是抓住并利用了美军这种缺陷。

  为了充分说明五十军汉江南岸阻击战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得再花费一些笔墨把此战的大背景和重要意义讲清楚,否则会错把这场阻击战当成普普通通的阻击。

  李奇微到任第八集团军军长之后,采取了和麦克阿瑟截然相反的策略,简言之,以打击和杀伤中朝军队有生力量为主,以攻城夺地为辅。

  眼熟吗?这和我军一贯主张的作战思想高度近似。可见不论中西,不论装备技术水平如何,在终级军事规律的探索上,大家都是一致的。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李奇微部署了一系列反击作战,正是这一次快速的全面的反击作战,迫使志愿军在没有从第三次战役的消耗中恢复的情况下,被迫投入第四次战役。

  当时志愿军主力部署在汉江两岸,李奇微也不准备汉江沿线的故都汉城,就以中朝军队为目标,发动“屠夫行动”。目的是杀人。

  当时有美国记者说,取这样的名字,是不是对国际观察有消极影响。李奇微回答说,战争就是这样,我们没必要因为杀人而愧疚。

  美军后勤供应非常快,无论是粮食弹药、重型装备还是兵员,速度都几倍于志愿军。当志愿军还日夜等待来自后方的粮食、棉衣时,美军已经迅速完成整补,并利用这个时间差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

  这一情况给志愿军上下,乃至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带来极大震撼。毛主席最初打算通过抓紧反攻的方式粉碎美军这次攻势,但了解到前线志愿军战斗力没有恢复、情况极其困难之后,修改了初衷,即稳住态势,至少不能像一线有些将领提出的一样主动撤退到汉江以北。

  即以少部分兵力在西线顶住美、韩军主力的进攻,而以我军主力在中线和东线击溃美韩军一路,进而扩大战果,最终使敌人全线动摇而后撤。

  东线和中线的学问在于如何精准把握出击的时机和力度,以求在最恰当的时机歼灭大股敌人,过早则抓不住大敌,过晚则有失控危险。这对善于主动进攻的我军来说问题并不大。

  美军主力集中在这个方向,我军是久战而疲之师,怎么抵挡美军的绝对火力优势呢?这场阻击战,势必要付出极大牺牲。

  前三次战役打下来,把各个军的作风、特点和能力基本弄的很清楚了,五十军发挥不出彩,但这个军的独特之处也是别人所不及。

  五十军善守,其士兵大多是云南老兵,自幼惯于爬山,军事技术训练极好,能吃苦耐劳,能死守阵地,在严重困难情况下,没有命令能死守不退,作战团结,乡土观念重。

  彭总观察了解到,五十军无论到何地,都会迅速构筑好警戒阵地和掩蔽工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在实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面对火力较强的美军更有用处。

  基于此,彭总命令五十军在全军阵线最南端的汉江南岸,与三十八军的一个师共同构成防线,坚决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一方面为第二线的主力部队休整争取时间,一方面为邓华指挥的中线和东线部队创造战机。

  曾泽生受领了这个重大任务,对全军官兵说,这是我五十军出国后的头等任务。全军上下无不为之激动。

  第二,注重阵前反击,目标是敌方一个连或数个连的兵力,如果抓不住,宁可不打也不要浪打。

  可见,五十军的防御,并不是一味躲在工事下面死扛,也是相当灵活的,只不过其技战术以地形地物为基本依托,只能打阵地或工事周边的小规模进攻,这与主力部队的机动进攻区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防御作战中,这种打法很吃香。美军25师打五十军118师444团守卫的修理山,打了八天,感觉打的差不多了,25师一甩手要越过这座山继续向前进攻,把后方交给土耳其旅。谁知刚一换防,我五十军也正在换防,居然趁这样一个时间段猛反击,重创了土耳其旅。

  149师447团死守白云山、光教山阵地,激战11个昼夜,以伤亡344人的代价,顶住美军两个团的轮番攻击。

  我们讲,单以火力而论,美军一个加强团级战斗队,约相当于一个师的火力。可想而知,447团遭遇的是什么级别的进攻。战后,经志愿军总部批准,五十军给447团颁发了“白云山团”的荣誉称号。

  美军发现五十军坚守的意图后,立即改变了企图迅猛前进的打算,而以轰炸机、坦克、车载机枪、高射机枪等,逼近五十军防守阵地进行近距离火力覆盖。

  由于我军严重缺乏重武器,尤其是反坦克武器特别少,美军甚至敢在我阵地前百余米甚至五十米的距离,进行密集射击,打得我军抬不起头。

  按我军兵力配备原则,一个军三个师九个团,约有二十七个步兵营的战斗实力。五十军打成这样,何止伤亡一半,而是伤亡大半,严重伤了元气。

  不过五十军的一番苦战没有白打,美军主力集结于西线,为东线横城方向的反击战创造了良好战机。

  与此同时,志愿军各部都在密切观察五十军的战况,这次不是议论和旁观,而是真正的学习。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形成了善于进攻而不善于防御的作战特点,这场仗换哪支东野主力来打,都不会比五十军打的更好。

  经此一战,整个志愿军无人再敢等闲以视五十军,纷纷从五十军的战斗经验中学习总结。后来志愿军基本转入防御和相持阶段后,历次作战,均有五十军经验的影子。

Copyright © 2017-2022 华体会简介_华体会地址_华体会电话版权所有 蜀ICP备18001364号-1 蜀ICP备18001364号-1